保定市清苑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红色文化宣传队——
把“红色种子”播撒在春天里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红色文化宣传队进行演出。 周明慧供图
春节过后的冉庄,沉浸在初春的喜悦之中。
日前,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优秀团队、服务标兵名单公布,保定市清苑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红色文化宣传队榜上有名。
“站街头、想当年,古槐的钟声声震天;警钟长鸣励后人,勿忘国耻忆英贤……”那棵有名的老槐树下,18名装束干练的讲解员整齐列队,正在练习自编的快板《地道战精神代代传》。“这是新编的,主要讲咱们冉庄的抗战故事,朗朗上口,非常押韵,有时代意义。”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馆长周明慧说,这支由18名讲解员组成的红色文化宣传队,已成为冉庄的红色名片。
冉庄之红,源自先辈的浴血奋战。华北平原上,有很多村庄,但冉庄分外有名。这个地处保定西南的小村庄,在抗战时期威震敌胆,曾让日军留下“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的哀叹,书写了冀中地道战波澜壮阔的斗争史,颂扬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如今硝烟散去,旧貌换新颜,冉庄不仅成为红色历史的见证,也成为闻名中外的红色文化景区,更成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红色资源宝库。
“遗址是静态的,可通过保护而留存,但是红色文化却需要鲜活起来,通过传承才能历久弥新。”走在冉庄的道路上,历史氛围扑面而来,20万平方米的遗址保护区内,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周明慧告诉记者,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是记录革命历史的实物“教科书”,是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如何利用抗战遗址,传承我们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基因?如何让这段历史,转化为不断奋进的动力?如何让尘封的过往,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红色引擎?
让历史活起来,让资源流动起来,让红色基因传承下去——2018年,在持续推进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建设的同时,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红色文化宣传队也成立起来。这支由纪念馆讲解员组成的宣传队,在做好日常红色旅游接待工作的同时,仔细翻阅冉庄历史资料,聘请专业导师编导歌伴舞《支前民谣》、情景剧《地道战》等,最终形成了一支能够自编、自导、自演的流动的宣传队伍。
“讲什么?怎么讲?去哪儿宣传?一切都是在摸索中进行。”宣传队成员王静宇告诉记者,宣传队成立之初,大家摸索着利用快板、手语、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地道战精神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此后,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创作了“地道战精神宣讲报告会”。这一红色文艺汇演节目涵盖地道战主题展览、抗战知识竞答、红色故事、快板、舞蹈、歌曲、民谣、朗诵、情景剧等多种呈现形式,演出时长可达2个多小时。同时,还从电影《地道战》中提取片段,进行现场互动,并与革命烈士遗属及电影《地道战》中的老艺术家现场连线,通过灵活多样的互动形式进行宣讲,增强感染力和号召力,教育引导更多的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为了助力疫情防控,宣传队还创作了多个文艺作品,快板《战疫情 谋复兴》《众志成城 中国必胜》,被省广播电视局、“学习强国”河北学习平台和保定市委宣传部收录为优秀“纪录一线”原创网络视听作品。“为了使疫情期间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档、不掉线,我们的宣传队还开拓思路,变‘坐等’为‘走出去’、变单纯向内看为主动向外延,变线下为线上,组建了‘一队一班一团一课’,多角度、多渠道、多方式宣传红色文化,充分发挥了教育引导职能。”周明慧说。
中小学校、基层社区、敬老院、部队院校、单位团体……记者了解到,自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红色文化宣传队成立以来,先后开展了“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跟着老电影学党史”、红色文化“七进”等系列活动。仅2021年,宣讲受众就高达255.36万人次,入选了中宣部“宣教工作创新实践”案例,先后被评为宣传思想工作优秀创新实践案例。
“此次再获殊荣,我们很激动,更感到责任重大。”周明慧说,作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如今每年约有150多万游人慕名来参观感受。饱受战火的老区人民,现如今也建起了农家院、小饭店、采摘园等,正在依托着红色旅游带来的红利,助力乡村振兴。作为红色文化宣传队,将继续深扎这片热土,努力用自己的宣讲,为更多的人鼓足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