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基层宣传 >> 要闻动态 >> 省内动态

雪域高原见证精彩答卷——河北省援藏工作纪实

2020-11-12 07:10:00 来源:河北日报

  由河北省援建的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扎布让村,美景如画。河北日报记者 霍艳恩 摄

  “这是我第三次搬新家!”牧民扎西搬进了新房,告别了风吹屋响、下雨漏水。

  “再也不用为生活无着担忧了!”双目失明的格桑央吉老人住进了日土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有了专人照料,衣食住行全免费。

  “底薪有3500元,再加上计件提成,每个月还能补贴家用。”22岁的石塔在阿里莲华之宝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还学会了唐卡绘画。

  ……

  这些藏族群众新生活的背后,“河北援建”四个字熠熠生辉。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河北省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重点支援日土、札达两县。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全方位做好对口援藏工作,为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河北力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雪域高原见证精彩答卷。截至目前,河北省共选派援藏干部人才522人,安排援藏项目93个,投入援藏资金19亿元,实施的各项民生工程惠及农牧民1611户、6193人,使阿里地区特别是日土、札达两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步提升,人民生活发生了实实在在的改变。2019年,两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全面援藏,坚决把党中央新时代治藏方略落到实处

  9月15日,虽刚入秋,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阿里地区却已凉意重重。

  这是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不久,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率河北省援藏工作考察团飞越万水千山,来到这里实地查看援藏项目,共商发展大计,进一步深化对口援藏和冀藏合作。

  这次考察期间,两省区举行了对口支援签约和援助资金交接仪式。按照协议,双方将共同做好“十三五”援藏规划收官、“十四五”援藏规划谋划、援藏干部人才选派、民生保障、产业援藏和深化交往交流交融等工作,河北将一如既往关心支持西藏发展进步,继续加大对阿里地区的对口支援。

  在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的阿里地区,贫困发生率曾达40%。对口援藏机制的建立,是党中央支持西藏的一项创举,也凝聚着中华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深情厚谊。

  省委、省政府对做好援藏工作高度重视,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口支援西藏发展的战略部署,专门成立援藏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全省对口支援工作。援藏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干部人才工作和经济社会工作两个办公室,分别负责援藏干部人才的选派管理和援藏项目的协调落实。

  围绕做好对口援藏工作,省委多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加强统筹谋划,扎实推进援助项目,全力办好民生实事,确保对口援助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坚决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建立健全冀藏交流合作常态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民族团结大好局面,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作出新贡献”“坚持全面援藏,聚焦项目建设、改善民生、人才支持、民族团结、治边稳藏等,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精准高效把对口支援西藏的任务落实到位”……王东峰多次对做好对口援藏工作“划重点”,并一以贯之。

  “把阿里地区对外合作项目纳入河北重大经贸活动,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责任人”……深入项目现场,考察建设情况,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连续三年到阿里检查对口援藏工作落实情况,查找不足,改进工作,精准对接,提高质量。

  全面支援,倾力支援,让阿里不断展现新变化。

  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坐在宽敞明亮的新房里喝着甜茶,札达县扎布让村村民金珠德吉脸上写满了喜悦。去年8月,她和其他村民都搬进了新居。“新房子水、电、路、讯、网一应俱全。多亏了小康村项目,在河北的支持帮助下,我家的家庭旅馆年收入7万多元。”

  河北省扎实推进日土、札达两县扶贫援建项目,打造德汝、甲岗、多玛、卡孜波林、曲龙、扎布让、日土村等7个小康村。截至目前,扎布让村新建79套住房已全部竣工入住,日土村一期工程34套住房已经全部交付,二期工程38套也已彻底完工。

  优质教育落地生根——

  “我们学校是最美的学校,我们可以上自己喜欢的兴趣班……”从“马背小校”“帐篷小校”到寄宿制学校,拉萨阿里河北完全中学初二年级学生加央卓玛因为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特别自豪。

  开展“组团式”教育援藏以来,河北省每年为阿里培训骨干教师10名。得益于先进的教学理念,2017年至2019年,由河北省援建的拉萨阿里河北完全中学高中学子在高考中连续三年取得突破,高考总升学率超过95%,文科升学率和美术特长生双上线率均达到100%,被誉为“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

  医疗体系不断健全——

  初为人母的岗吉石努不会忘记,在日土人民医院剖宫产时大出血,险些丢了性命,是河北援藏医生及时将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首例剖宫产手术、首条远程诊疗系统、首例无痛胃镜检查、首例肌腱吻合术成功完成……从“听天由命”到“事在人为”,河北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为阿里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创造出多个史上第一,当地患者满意度由2014年的89%提高到97%。

  对接阿里所需,河北尽己所能。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王东峰和许勤作出批示,要求河北全力支持阿里抗疫。河北省广大干部群众纷纷慷慨解囊,在自身防疫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共筹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18个种类的抗疫物资1778箱约23.4吨,第一时间火速支援。同时,10名援藏医疗人才放弃休假“逆行”返岗,为当地群众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富民兴藏,携手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摘下的叶子要扔进桶里带到棚外处理,如果烂在地里会滋生病菌。”在札达县札达现代农业园区,罗布正在种植大棚里打理菜苗。“河北援藏工作队给咱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让我顺利脱贫,可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

  今年40岁的罗布是札达县托林镇托林组人。2010年就开始种菜,但因为技术落后,种菜成活率低,收入寥寥。无奈之下,一家人陆续离乡打工。“最难的时候,家里仅有的一辆三轮车都卖了。”

  曾经的托林镇是典型的“灯下黑”。离县城虽近,可自身无任何产业,虽然早些年在河北的帮助下建了几座蔬菜大棚,但缺技术、没组织,一直形不成规模。

  2018年,河北援藏干部拿出计划:扩建蔬菜大棚基地,成立合作社,引入企业做管理,往产业融合发展的路上走。

  但部分村民思想意识保守,对“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并不热心。河北援藏干部与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心门一开天地宽,村民们想通了,小康之路也近了。

  很快,河北投资新建了98个种植大棚,并将其进一步打造成札达现代农业园区。这成为札达县唯一一家集蔬果种植、植被培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罗布回到家乡,在这个离家只有2公里的园区承包了大棚,成了“股东”,享受土地租金和利润分红的同时,还种上了蔬菜,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追着河北来的农业专家问个不停。

  “第二年,我种的西红柿就丰收了,去掉成本,纯收入15000多元,一下脱贫了。”说到这,罗布高兴地咧着嘴笑个不停。

  更满意的收入,更稳定的工作……一个个家庭的生活剪影,也是河北倾心支援的生动写照。

  发展产业是扶贫治本之策,也是援藏的发力重点。如今,在日土和札达,现代设施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中,“河北印记”多处可见。

  旅游资源“活”起来了。河北省不断加大阿里地区旅游品牌推介和招商力度,河北新奥集团投资17.38亿元整体收购西藏旅游公司,带动农牧民就业近3000人,为当地纳税近4000万元。

  经贸合作“跑”起来了。利用“5·18中国廊坊国际经贸洽谈会”“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等合作平台,邀请阿里企业到河北省对接考察,同时组织河北省企业赴藏洽谈。河北龙达骨质瓷有限公司等企业赴藏投资兴业,吸纳138名贫困群众就业;河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雷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赴藏投资,协议资金达10亿元。

  羊绒产业“转”起来了。邢台市清河县人民政府与日土县人民政府签署了羊绒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了生产、购销、加工、集散以及电商引入、品牌建设等全产业链战略合作,成功实现日土县羊绒的“统一收集、竞价拍卖、规模销售”。今年,在河北省帮助下,日土羊绒在不低于市场价格的情况下顺利销售,全县2300多户农牧民人均增收1700余元。

  奔小康,阿里的“底气”越来越足。

  在内地,种根树苗就能活;在阿里,情况大不一样。土壤缺乏营养,降水量少,历年植树造林效果不佳。

  河北援藏工作队与河北省林业、水利等部门的精兵强将联合攻关,选择耐旱树种,采用挖大渠、种大苗、浇大水与精细化种植相结合的办法,做到一次栽植、一次成林、一次成景。

  他们像对待孩子一般精心养育树苗。一年来,由康保县免费提供的500亩柠条绿化树种已在札达苗圃基地试种;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选派的两名沙棘种植技术专家,来到札达县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技术帮扶;大果沙棘、中亚沙棘苗木扦插育苗已完成,河北援藏工作队多次就“沙棘茶”与多地茶商进行了洽谈对接。

  “沙棘果的采收时间一般正好赶上农闲,种地的间隙采摘沙棘果,成为许多人创收的新路子。”河北省第九批援藏干部、札达县委常务副书记王永介绍,生态林项目全部完成后,在提高水土涵养能力的同时,沙棘的产销也能带来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带动上百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随着援藏工作的深入推进,更美好的小康画卷正徐徐展开——

  全方位巩固脱贫成效。对承担的札达、日土两县扶贫工作任务开展“回头看”,查找短板弱项,全面加强产业、就业、科技帮扶,加快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进度,抓好援建的小康村和搬迁村配套产业、公共服务供给,确保所有贫困群众稳定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

  建立防返贫帮扶机制。对已脱贫的群众和边缘人口中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全面排查,关注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制定帮扶救助措施。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大就业援藏力度,搞好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培育扶持吸纳就业的能力,推动多渠道市场就业。

  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对村落进行景区化提升改造,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在突出藏族特色、注重保持原生态乡村风貌的基础上,提升居住舒适度,同时推出民俗特色活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多年前,这些河北来的干部们只说是来给我们盖房、修路。”65岁的札达县托林镇托林组农牧民格桑旺姆说,“如今路修好了、房子盖好了,环境越来越好了,生病了有河北专家看,娃娃也交给河北老师来教,我想说的,除了瓜真切(谢谢),还是瓜真切!”

  援藏铁军,用实际行动演绎“老西藏精神”

  “来时不适应,干了放不下,走后舍不得。”说起援藏,河北省第八批援藏干部、札达县委常务副书记杜杰英表示,前几批队员留下的这句话,激励着他们传承接力棒,作出新成绩。

  杜杰英依旧清楚记得第一次到阿里的场景:工作生活条件简陋至极。虽处夏季,早晚温差却达到15摄氏度,忽而大雨冰雹,忽而烈日炎炎,“尤其是高原反应,头痛欲裂,令人窒息”。

  到任后一个月,杜杰英便喘着粗气来到扎布让村“蹲点”。“村民们天没亮就要去挑水,最远要走七八公里。陡峭难行的山路,四五十斤的水桶,摔倒后又返回挑水。”翻山越岭挑水背水画面,让杜杰英印象深刻。

  过不了水这一关,藏族同胞就过不上好日子。

  挨家挨户勘察地形、铺水管、建新房……杜杰英带着援藏干部们奔走大山、河流间,但很多貌似“很简单”的工作,在阿里就“不简单”。

  高寒缺氧,位偏路远,成本高,一年有十个月像在冰窖里生活……很多人有活儿也不愿意来。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石头,是现找的——要从很远的地方背过来;人手,是现凑的——这些平均年龄超过40岁的援藏干部们,在缺氧环境中,住帐篷、做规划,与工人同吃同劳动。

  带着冰碴的水流入喉咙,工地的风沙刮过脸颊,背扛肩挑,汗水浸透了棉衣棉裤,夜深回驻地才发现,冻得硬邦邦,脱都费劲儿。

  “只用了175天!”家园边搬边建,杜杰英记不清来回走了多少趟,也不知道大家到底驮了多少土石,只知道肩上的皮肤是磨了又磨。终于,扎布让村36户居民搬入了新房。

  “要是早像现在就好了!”扎布让村村民达瓦次仁感叹。

  他的新家,厨房、卫生间、水电齐全——“一根扁担两只桶”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每家都单独铺了水管,拧开水龙头,水就哗哗地淌出来。“还是自来水方便哟。”达瓦次仁笑吟吟地感谢河北,感谢河北来的援藏干部,脸颊像绽开两朵红花。

  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河北援藏铁军克服高原反应、远离家庭亲人,付出辛劳智慧,与当地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实际行动演绎了“老西藏精神”。

  极高极寒,制约着阿里居民的生长发育;基层医疗水平偏低,不少牧民深受病苦折磨,却根本走不出大山……

  为降低阿里地区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提高住院分娩率,河北省第九批援藏干部、阿里地区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医生郭丽侠,用了30天的时间,翻山越岭,行程5049公里,最高到过海拔5566米,深入阿里地区7县37乡镇,为农牧民送服务送技术。

  行车劳顿,吃不好睡不好……这趟艰难的高原旅程,足以让人铭记一生。“沿途饭馆没有营业,早上灌的开水没多久就凉了,只能啃方便面就火腿肠,从没跑过这么远的路。”郭丽侠说。

  最难的是去年7月。一场毫无预兆的风沙肆虐阿里,当时郭丽侠正在赶往札达县底雅乡的途中。

  “视野里早已没有路的影子,深坑、沟壑掩盖在一片风沙中。”郭丽侠回忆,海拔渐趋升高,人烟逐渐稀少,空气越发稀薄,草场也渐进贫瘠,路旁就是几百米深的悬崖,180度的大转弯接连几十个,司机只能凭经验涉险前行。

  途中一片乌云突至,暴雨倾盆而下。由于路两侧群山毫无植被,暴雨引发的洪水很快从山上倾泻下来,车子只能在急速奔驰中与洪水展开生死竞速。

  “没有退路,也不能停滞,一旦停车往往就意味着死亡。”经过4个小时悬崖峭壁边上的跋涉,翻越数个大坂,抵达目的地时,郭丽侠脸色青紫、冷汗淋漓,呕吐不止。

  因为不想耽误工作,布洛芬、葡萄糖成了她随身携带的常用药。“怕她走,因为医院需要这样一个专业素质过硬,干起活来又像牦牛一样的带头人;又怕她不走,生怕这么好的人万一累倒了……”阿里地区妇幼保健院院长明琼桑姆提到郭丽侠时,动情地说。

  一批批河北援藏干部,用真心换回了藏族干部群众的认可。

  阿里律师资源稀缺。入藏之初,河北省第九批援藏干部、阿里地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宋红艳不断问自己,她能为藏族同胞做点什么?

  宋红艳曾为一位叫措姆的藏族农民工提供法援。接案时,措姆的工伤认定期限马上就要截止,并且缺少认定工伤所需的多项证据材料。时间紧迫,宋红艳第一时间代理措姆向阿里地区相关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申请,同时与措姆工作的单位负责人沟通,在不断向工伤认定部门递交手续,以及多次与单位负责人协商争取赔偿金后,终于为措姆争取到了10万元的经济赔偿。

  为了帮助更多人,宋红艳“与时间赛跑”,上班时甚至尽量不喝水。“去一趟厕所几分钟,几次下来浪费咨询时间。”援藏一年多,回家探亲时间不足15天。靠着这些“抢来”的时间,她累计代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10多起,为农民工追讨回工资30余万元。

  援藏之后,宋红艳发现,当地还有不少人法律意识淡薄,不善于用法律保护自我权益,于是她一有时间就下乡普法。

  普法是无偿的,没有办案补贴,也不容易凸显工作量,她却不在意,经常周末跑好几个村。一年多来,先后参与法律“五进”活动10余次,为学生普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知识,为工商联及中小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活动。

  在藏族同胞心里,河北援藏干部早已成为休戚与共的“河北亲人”。

  虽已结束援藏,曾在拉萨阿里地区高级中学支教的周坤,仍将西藏的风景设为自己的朋友圈封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不时收到藏族学生关切的问候,令他常感心头温热。

  周坤2015年主动申请赴藏支教一年,期满后又鼓励妻子一起参加为期三年的“组团式”教育援藏,他说自己舍不得孩子们,要送他们毕业才放心。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每一批河北援藏工作队入藏后,都深入基层调研征求意见建议;充分利用“三餐碰头机会”研究项目建设,每半月召开一次援藏项目推进会,每隔两三天到项目现场进行检查调度,对未达到预期目标的项目责任部门,适时督导约谈。

  “河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已推动实施20个项目开工建设,另有9个项目将陆续开工。”阿里地委委员索南才旦感慨,河北来的援藏干部,让他深刻理解了“效率”这个词语。

  相隔千山万水,始终心心相连,情谊亲如一家。

  伴随着全面援藏持续升级加力,阿里人民正和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河北对口援藏工作必将谱写新篇章、交出新答卷。(记者 王璐丹)

责任编辑:赵文强
主办: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