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高瑞奎:人民的调解员 百姓的“帮大哥”

2019-05-22 14:17:41 来源: 长城网


 

  “帮大哥”高瑞奎生前影像资料。

  “喂,这是帮大哥的电话吗?我想找帮大哥,给他说点事儿。”

  “帮大哥已经走了……”

  “他去哪了?什么时候回来啊?”

  “帮大哥回不来了,他永远地走了……”在“帮大哥”高瑞奎离开的140多天里,他的电话还会经常响起。

  “这部电话一响,我们就会赶紧去接,小事儿我们能帮忙的就帮着去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会打听好,然后告诉人家去找哪里解决问题。”刘利英是“帮大哥”高瑞奎家的大儿媳,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她记不得接过多少个电话,更数不清同样解释的话说了多少遍。尽管电话铃声每响一下,家人每接一次电话就伤心一回,可“帮大哥”的电话还像他生前那样一天24小时保持开机。

  “以前就连充电我爸都是放在枕头下边,现在虽然他走了,可电话铃声一响,我们就感觉他肯定会接。所以再伤心,我们都会替他接电话,因为这是我爸一直惦记的事、放不下的事。”刘利英含泪对记者说。

 

  “帮大哥”高瑞奎生前处理纠纷影像资料。

   43年调节矛盾纠纷近万起 生命最后一刻倒在调解路上

  1948年出生于正定县正定镇民主街村的高瑞奎,16岁就担任了人民公社的食堂管理员,从19岁起做过粮食保管员、出纳员,后来又在村里担任会计。在和相亲们的接触过程中,让他熟识人情世故,热心肠的高瑞奎开始主动调解村民纠纷。1976年,高瑞奎担任民主街村治保主任、民调主任,正式走上民调之路,那一年,他28岁。

  “处理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是党赋予人民调解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打造起群众信任的信访和调解通道,既要代表群众为他们争取合法权益,也要接受党和政府的委托,调处信访矛盾。”这是生前,高瑞奎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知。

  “别看我爸平时天天都在外边跑,其实他身体并不是很好,我们就说他你歇歇吧,有时候你帮别人办了事,对你来说也未必是件好事儿。可是我爸不听。他总说,调解工作总得有人干。不然你不干,我也不干,谁来干?刚好,我愿意干……”高瑞奎的大儿子高勇回忆说,这些年里,父亲几乎没有节假日,每天都是家里催着他回家吃饭,吃完饭放下碗就匆匆出门。

  今年1月3日,就像平常一样,中午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边吃边聊。“饭桌上我爸特别高兴,他说今天又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下午再把调解书给人送过去,就办圆满了。”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当天下午3点,在给当事人送调解书途中“帮大哥”高瑞奎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1岁。

 

  “帮大哥”高瑞奎生前使用的电动车。

  “处理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是党赋予人民调解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高瑞奎这些年民调工作的坚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满心欢喜,仍然在为解决纠纷跑前忙后……

  胖呼呼的身材、圆圆的脸,弯弯的眉毛、笑眯眯的眼,说起话来“粗门大嗓”,这就是高瑞奎——可爱的邻家老人。生前,高瑞奎曾担任正定县“帮大哥、帮大姐”人民调解员协会会长、县巡回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石家庄市巡回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石家庄市广电台生活频道《调和》栏目首席“和事佬”调解员和河北省广电台农民频道《非常帮助》栏目“帮大哥”。

  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这40多年里,高瑞奎从民主街村走到了正定县城、从县里走到市里、又从市里走进河北省大大小小不同的村子。有人说:“调解工作不好干,听起来心烦,说起来琐碎,做起来麻烦。”可高瑞奎却不厌其烦,他一次次奔波在纠纷当事人之间,大到婚姻、财产和宅基地纠纷,小到羊吃麦苗、鸡进错窝等邻里矛盾,只要乡亲们有需要,高瑞奎就像处理自己家的事情一样,一次次奔波在当事人之间。先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近万起,调解成功率达98.6%。40多年里,他是百姓眼中的“帮大哥”、“和事佬”。

   

 

 

  “帮大哥”高瑞奎生前影像资料。

   百姓心里事事周到的“帮大哥” 家人眼中丢三落四的“马大哈”

  2012年3月,高瑞奎接到一位王大姐的求助,因与儿子、儿媳有矛盾,不相往来,希望他能过去帮忙调解。高瑞奎知道,一般家庭矛盾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他把王大姐家人叫到一起,面对面进行调解。经过沟通,高瑞奎发现婆媳之间并无大的矛盾纠纷,只是缺少沟通。整整一下午,高瑞奎让婆媳二人尽情把肚子里的苦水吐完。

  在高瑞奎的引导下,她们一点点回忆婆婆为儿媳的付出,儿媳对婆婆的关心。双方的付出一幕幕重现在眼前,汩汩亲情融化了心中的坚冰,婆媳两人的眼角都泛起了泪花……一旁的儿子看到妈妈和媳妇重归于好,握着高瑞奎的手一个劲儿地感谢。看到这个原本充满矛盾的家庭又重归于好,高瑞奎欣慰的笑了。

  高瑞奎的大儿媳刘丽英回忆说:“我嫁到家里快30年了,受我爸的影响,我们家庭和睦。兄弟姊妹三个从没红过脸,这都是我爸的言传身教。作为子女来说,我们希望他能够享受膝下儿孙环绕的晚年生活,可我爸就是个操心命,他一辈子都在用心为别人家的事儿费心费力。”

 

  “帮大哥”高瑞奎生前处理民事纠纷翻看的卷宗。

  用刘丽英的话来说,公公高瑞奎是个有心人,但是仅限于做调解工作。如果干自家事,简直是个“马大哈”。高瑞奎一家生活的民主街村是当地的一个富裕村,村民不仅各有营生,村里每年还有分红。高瑞奎家里养殖奶牛,孩子们让他负责早晚挤奶、交奶的事。有一次,高瑞奎刚挤完奶准备去交奶时,有急需调解的纠纷让他去,因走的匆忙没把交奶的事委托给别人,待他调解完纠纷回来,伏天的奶已发酵,损失了2000多块钱。还有一次,在做冷饮加工时高瑞奎去买包装袋,当时因他正在调解一起家庭纠纷,出门后突然想出调解办法,就直接去了当事人家,等到调解结束才想起买包装袋的事,再去买时已经没有货了,这次高瑞奎的“马虎行事”让加工厂停产了两天……

  “干了40多年的调解工作,俺总结出来一个道理——乡亲间大多数的矛盾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小事闹大、大事闹复杂。如果能及时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接到乡亲的求助,俺都会尽快赶过去,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中。”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43年里,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纠纷,高瑞奎总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用智慧和真情及时公正的调解纠纷。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高瑞奎生前最喜欢的一首唐诗。他曾说过:“作为一名调解员,正需要春风化雨的真情,有真情才能用心调”。在多年的调解工作中,高瑞奎总结出“五心”调解法:有耐心,当事人多烦叨都不能急躁;有真心,真心实意为当事人着想;有热心,拉一张高高在上的冷脸孔搞调解,肯定会被人拒之门外;有恒心,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成三次,直到调解成功;有决心,就是调解不成不罢休。这“五心”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挂满锦旗的办公室。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民调工作“传、帮、带” 家乡村村都有调解员

  在多年的调解实践中高瑞奎意识到,解决矛盾纠纷只是治标,要真正建设平安文明的社会,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和法治意识才是根本。为此,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依法调解,注重引导当事人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11年,正定县成立了“帮大哥、帮大姐”信访调解代办之家,目的就是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2012年3月,靳某哭着找到了代办之家,反映她在一家公司操作机床时不慎将左手食指冲断,但在责任认定和赔偿标准上却与公司产生分歧。又气又急的靳某准备到政府去“讨说法”,她的家属也“组织”了十多人轮流在公司“堵门”。得知矛盾有激化的可能,高瑞奎一面安慰靳某,一面当即表示“代办”,并且帮助联系法援中心律师一起到公司去做调解。几趟跑下来,双方终于达成协议,靳某的家属从公司撤离,一场可能激化的矛盾随之解决。

  “当一名合格的人民调解员,必须懂得法律法规,巧妙运用调解技巧。”多年来高瑞奎一方面坚持读书看报,学习法律法规,一方面积极参加司法系统组织的各种培训,参与人民陪审员工作,旁听法院庭审,学习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经过不断学习,高瑞奎从接受培训到给别人做培训,经常在各县(市、区)为调解员授课。

 

  “帮大哥”高瑞奎生前所获得奖章、证书。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高瑞奎看来,如何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人民调解工作中来,是他要思考解决的问题。祁文芝是正定县“帮大哥”“帮大姐”人民调解员协会会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被高瑞奎带进人民调解队伍的。“一开始,我主要是在村里搞信访工作的,并不是专职的调解员。后来,高大哥经常给我做工作,给我讲解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2015年,我退休后就跟着高大哥开始专职做民调工作。”祁文芝说,自己在成功调解了一个纠纷后,本来想到高瑞奎跟前“邀功”,结果高瑞奎给他打了59分。祁文芝一脸不解,“当时高大哥对我说,你一个人能解决了纠纷不算胜利,你得要带着更多人去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学习法律法规,学习风土人情,要把当事人当亲人,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扩大人民调解员的队伍,要‘传、帮、带’这是我们眼下要解决的问题。”如今,正定县每个乡都有协会的分会,每个村都有调解员,212名调解员覆盖正定县所有乡镇和村庄。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高瑞奎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这些年,他总是说,“我是一名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员的最高境界就是让社会没有矛盾纠纷。”高瑞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43年高瑞奎在人民调解员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帮大哥”高瑞奎生前所获得部分奖章、证书。

  “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全国标兵人民调解员”称号,“全国法治教育模范个人”称号,“感动省城十大人物”,“石家庄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等诸多殊荣,是对“帮大哥”高瑞奎这些年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专一行,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肯定。调解千家事,温暖万人心。虽然再也看不到高瑞奎穿梭在村头院落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他那“粗门大嗓”,但他那朴实的微笑和高大的背影,却永远定格在了人民群众心中。

责任编辑:赵文强

相关新闻

主办: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