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鹿泉人均四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到“一鹿走来,泉是风景”;从“挖山采石破坏生态找饭吃”到“养山植绿吃上生态饭”;从水泥建材“一业独大”到休闲旅游“全域覆盖”……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正从昔日灰头土脸“水泥城”加快变身绿水青山“大花园”。
水泥基地“断臂求生”
鹿泉区白鹿泉乡有家废弃的水泥厂,厂房看上去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座建筑上还刷着“水泥立窑旧址”几个大字。王增举是这个水泥厂的老板,不过,他现在的主业已不再是水泥,而是农业观光旅游,他把当地农户有着三四百年历史的石头房租下来,搞起了民宿。
改革开放后,依托丰富的石灰岩资源,鹿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水泥产业,逐渐成为华北重要的建材基地,高峰时水泥企业多达166家,产能5000万吨,税收占到全部财政的“半壁江山”。靠着水泥这一支柱产业,鹿泉曾连续挺进“全国百强县”。
“水泥城”的繁荣曾让鹿泉人引以为豪,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经济结构单一、行业产能过剩、发展难以持续……转型升级成为鹿泉的一道必答题。
以断臂求生的决心,鹿泉分阶段先后打响了“壮士断腕、拆窑留磨”,“背水一战、拆磨清仓”,“断尾求生、脱胎换骨”三场攻坚战,彻底结束了立窑水泥和采石生产史,实现了水泥粉磨全行业退出,砍掉了五分之四的水泥产能。
和许多“水泥老板”一样,王增举关掉了经营多年的水泥厂。“政策倡导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水泥发展空间已不大,我就主动关了厂子。”王增举说,他现在成立了一家农业生态公司,还是靠山“吃”山,但换了“吃”法。
全域旅游“风生水起”
鹿泉西部长青旅游度假景区里有座德明古镇,小镇依蜿蜒山势而建,建筑风格借鉴了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面貌。古镇今年5月开放后不久便受到游客青睐,不仅成为石家庄市民郊游好去处,还吸引众多京津游客慕名而来。
“这里曾经一片荒山,近几年,荒山全都种上了树,山上绿了,景色美了,人气也跟着旺了。这山这水这古镇,也变成了乡亲们的金饭碗。”古镇导游薛莉璇告诉记者,她是鹿泉本地人,以前远赴桂林当导游,现在家乡旅游发展了起来,她就选择了回家乡工作。
依托山水优势,鹿泉积极引进建设“旅游+”新业态,构建旅游大格局。西部长青旅游度假景区管理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赵海燕说,他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采取“景区+农村”的旅游新模式,把区域内水峪、梁庄等5个封闭的小山村景区化,不仅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还能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
靠山“挖山”变靠山“养山”。鹿泉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实施了太行山绿化和总投资28亿元的60项绿化工程,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规划建设了一条全长100里、总投资105亿元的风景大道,从南到北将封龙山、龙泉湖湿地公园、西部长青等30多个景点串珠成链,让游客畅快体验“一鹿走来,泉是风景”。
绿色转型“久久为功”
走进环境清新的鹿泉光谷科技园,河北省军民融合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十分引人注目,巨大的屏幕上,滚动着各种各样的交易数据,员工们相比一年前更为忙碌。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揭牌一年多来,这里已汇集军民两用交易技术成果1万余项,意向交易额超2200万元。
在淘汰优化传统动能的同时,鹿泉加快培育新动能,君乐宝、科林电气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神玥软件等科技型中小型企业蓬勃兴起,确保了“转型不失速、发展上台阶”。
如今,鹿泉“水泥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已脱胎换骨,取而代之的是“休闲旅游一业覆盖”,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智能制造“三足鼎立”的“1+3”产业新格局。水泥建材业税收占比已降到10%以下,“1+3”新兴产业税收占比则超过70%。
鹿泉,这个相传韩信“背水一战”的地方,在转型升级突围战中,走上了一条“绿水青山”通往“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