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 父子打擂台 ——在平泉桲椤树镇

2018-11-23 15:09:57 来源: 河北日报

  故事先从两年前说起。

  八道小菜、半瓶老酒,2016年2月22日,平泉市接待办副主任杜林家晚饭格外丰盛。因为第二天,杜林将赶赴平泉市桲椤树镇毛家沟村就任第一书记,在市住建局工作的儿子杜春阳,要到北五十家子镇沟门村上岗第一书记。

  “一家俩书记,是光荣更是责任。”婆媳俩特意烧了一桌好菜为父子二人送行。

  酒过三巡,老杜担心一直在县城生活的儿子不适应驻村工作,先给小杜上了一课。

  “农村宗族关系复杂,驻村切记不能得罪人,有时候要学会‘和稀泥’。”老杜放下酒杯,语重心长。

  “驻村扶贫是帮助人,哪会得罪人?第一书记本来就有帮村建强班子的责任,哪能‘和稀泥’?老爸,你这套过时啦!”小杜不以为然。

  儿子29岁了,作为年轻党员干部对于扶贫工作有着自己的想法和闯劲,老杜既欣慰又担心,还有点较劲。

  “过时不过时,扶贫成果见真章,咱比一比?”父子举杯相碰,一言为定。

  第二天一早,小杜穿上西装、系上领带,精精神神地走了。老杜一看,笑眯眯地换上一身旧衣服,下村了。

  贫困村生活条件较差,贫困户家尤其如此,入户走访的时候,小杜一身笔挺西装坐都不敢坐。他接过老乡递来的茶水,一看脏兮兮的杯子,一口水也没喝,被走访户脸色一下就冷了,走访不欢而散。

  衣着朴素、从小生活在农村的老杜却如鱼得水,盘腿往贫困户炕上一坐,喝着水唠着嗑,情况摸得门清。

  周末回家,小杜主动给老杜满上酒,虚心请教。

  “做农村工作要懂得农村人情世故,会说群众话、唠群众嗑。”老杜接着分析道,“一身西装,谈话一本正经高高在上,群众能喜欢?”

  小杜恍然大悟。

  “做农村工作还要带着感情和真心,真正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老杜继续说。

  小杜点头如捣蒜。

  经过老爸亲传,杜春阳再入村走访就顺畅多了,村里人都说“小杜书记”越来越像个农村人啦。

  建档立卡回头看时,有人提议把村民薛荣军从贫困户中调出来,理由是薛荣军家四间新瓦房全村数一数二。

  杜春阳吃不准,周末回家的饭桌上,小杜向老杜请教。

  “这事背后没准有事,咱情况不明,最好交给村自己处理。”老杜建议“和稀泥”。

  小杜这次没听老杜的,他决定较较真。

  小杜和同事一边入户再次实地调查,一边在村民中走访打听,事实逐渐清晰。

  薛荣军腿有残疾干不了重活,老人长年卧病在床,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仅靠妻子打工维持家用。房子是薛荣军腿脚好时盖的,现在生活确实困难。

  认定薛荣军为贫困户,并优先扶持他发展产业,村民竖起拇指说“小杜书记”办事公正。

  小杜这事干得漂亮,老杜的老黄历显然是不中用了,脸上有些挂不住。

  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关键。驻村前的第一书记培训会,老杜和小杜都参加了。“三零”产业扶贫模式、“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模式…….会后小杜捧着小册子仔细研究。

  老杜却有些不以为然——自己在农村长大,又在政府机关工作了几十年,帮扶那是“手拿把掐的事儿”。

  可进村入户准备帮助贫困户谋划产业时,老杜却挠了头。

  “这‘三零’模式,咋能保证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

  “万一这领头的大户赔钱了咋整?”

  “‘政银企户保’入股分红,赔了钱保险公司真能管?”

  缺本钱、没门路、怕失败,尽管政策好,贫困户还是顾虑重重。七嘴八舌的问话让老杜有些蒙,也让他明白精准脱贫“和不得稀泥”,得真刀真枪干一场。

  又一个周末的饭桌上,听儿子说沟门村利用“政银企户保”等政策发展食用菌园区、实施光伏扶贫,脱贫攻坚很有起色,老杜上了心。

  “年轻人对新政策就是理解透、应用准。为了扶贫,老子向儿子学不丢人。”饭后,老杜翻出平泉市精准脱贫小册子,进了小杜的书房……再回村时,老杜也成了半个“政策专家”了。运用“三零”模式,发展设施蔬菜、发展庭院经济,毛家沟村也改变了旧模样。

  今年9月28日,省政府正式批准平泉市退出贫困县。

  还是八道小菜,老酒却变成一瓶,圆满完成帮扶任务的老杜和小杜,从驻村第一书记岗位上光荣撤回,一家人欢聚,用美酒为两个村的脱贫摘帽庆贺。

  “脱贫攻坚战,父子打擂台。两人战平手,群众幸福来。”老杜道完开场白后,四只酒杯在笑声中欢快地碰在一起……

责任编辑:赵文强
主办: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冀ICP备10001396号-1